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

儒家困局

儒家文化植根中國多個世紀,當有不少偉大的學說和學者,都或多或少受到此文化的啟蒙和影響。與些同時,它亦埋下千年不散的夢魘,其中最具殺傷力是催毀民眾上進的動力。

儒家文化中,多以甚麼準則來解決問題?出身、輩份、職業、性別,都是人力無改變的準則。以此作法當然乾手淨腳,不過是否合理? 你一係就出來反抗,不是的話便默默接受。為什麼中國人不反抗? 因為代價太大,成功的反叛者,往往以成為「天子」作回報(即儒學說中的最大得益者)。其實也可以說是合情合理的,因為失敗的代價,不只是自身的生命,而可以是整個家族的命脈。切身處地,可以諒解; 但,中國政治就永遠陷入困局中。

能挽回困局的,就餘下:有餘之仕和有識之仕。有餘之仕,即擁有財富,特權人仕。這些人和政權的關係千絲萬縷,不容易出手,更何妨難得在動盪中獲得平穩。有識之仕,看得透的不是退穏,就是批鬥死; 餘下的都混飯吃或死蠢,真為「罪在朕身」而感動,不以批評政府缺失而咆哮。虛假的希望,往往是每個皇帝最大的利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